8月23日,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邀请,公司高晓路教授就今年极端天气频发形势和规划应对接受记者专访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文频道Climate Watch节目进行了报道。
今年以来,我国多地遭遇创纪录暴雨、50摄氏度热浪及破坏性山火等极端气候事件也接踵而至。高晓路指出,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结果。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从280ppm升至420ppm以上,导致气候系统紊乱;极地与赤道温差缩小引发大气环流异常,叠加厄尔尼诺等现象,共同加剧了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。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》数据显示,60多年来,我国暖昼日数每10年增加6.7天,暴雨站日数每10年增加了4.1%。预计未来30年,极端高温和强降水趋势仍将延续。
面对极端天气挑战,中国的监测预报预警取得了长足进步。已构建起“空天地”一体化气象监测网络,暴雨预警准确率显著提高,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的提前时间大幅延长。在技术应用方面,陆海联动数值预警模型、气象-水文-地质三维预测平台、数字孪生技术、应急物资智能调度系统、无人机救援等迅速发展应用。与此同时,城市韧性建设也在不断推进,郑州7・20特大暴雨后完成120公里雨水管网升级,内涝防范标准提升至5年一遇;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后,北京西部山区的监测网点密度翻了一番。
不过当前极端天气应对仍存在明显短板。主要是小尺度气象预测精度不足,山区偏远地区存在监测盲区;规划设防标准偏低或失效,更新改造碎片化缺乏统筹;公众防灾意识薄弱,部分人在灾害风险中仍存侥幸心理。对此,国际社会已有很多成熟经验可借鉴,如新加坡的“ABC水计划”和深层隧道排水系统,既提升内涝防范能力,又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;日本的“町内会”社区自治组织构建紧密的互助网络,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针对公众如何应对极端天气,高晓路教授详解了预警信号体系和公众应该采取的行动。她强调,推动公众从“接收预警”到“采取行动”,需通过常态化科普演练明确行动步骤,通过法规细化责任,并借助技术手段将避难指引信息与公共服务关联起来。
访谈最后,高晓路教授对各方提出建议:公众需牢牢树立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,主动参与自救互助。政策制定者应尽快更新灾害设防标准,提高基础设施安全余量,重点关注山区农村等薄弱环节,推进深隧排水等重大工程;社会各界需协同发力,将韧性建设融入日常规划与管理,共同筑牢极端天气防御防线。
CGTN报道链接:https://radio.cgtn.com/podcast/news/5/Weathering-the-storm-are-we-prepared/2716881